浏览:115  回复:0
作者:杨星儿女     最后更新:2024/2/22 11:47:18 by 杨星儿女   所在版面:校园闲聊    上一篇 下一篇
  RICHARD MILLE理查米尔作品进化史:不仅是材质,还有机芯
1 楼   杨星儿女   帖数:1961    发布时间:2024/2/22 11:47:18
  高端机械腕表机芯制造是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领域,制表师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追求,在方寸之间创造出极度复杂的高性能机械仪器,令人叹为观止。目前仅有少部分品牌具有机芯研发与制造能力,其中就包含诞生于二十一世纪的年轻品牌——RICHARD MILLE理查米尔,创造出的每一枚机芯设计融合了创新理念和精湛工艺,追求卓越的精准度和性能,展现了机械制造和艺术美学的完美结合。
  
  我感觉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玩车,因为汽车的世界貌似有更多可以讲出来颇厉害的技术,那些以加速度、飘移等炫技的厉害玩意儿。反观我们机械腕表,像个"闷葫芦",就算满腹学识、拥有绝世武功,都只能独孤求败、孤芳自赏。
  
  
  
  RICHARD MILLE RM 67-02自动上链腕表,尺寸38.7x47.52毫米,表厚7.8毫米,Carbon TPT碳纤维表壳,Quartz TPT石英纤维前后表圈,钛合金表盘经DLC处理和手工上漆,搭载CRMA7自动上链机芯,振频4赫兹,储能50小时(摄影@陈柏年)。
  
  然而,我却庆幸自己恰恰是大隐于世的武林高手,能读懂在我们钟表江湖中,那些一招半式的、绝尘盖世或技高一筹的种种。钟表之所以难懂,不在于其工艺技术有多么复杂,而是它不外显的工艺内涵,在分毫之间争夺的钻研,具有较高的理解与鉴赏门槛,你不走进它,并且花长久的时间研究,你就很难看出个高低。
  
  
  
  RM 67-02自动上链腕表整表(含表带)仅重32克,是RICHARD MILLE系列中最轻的自动腕表(摄影@陈柏年)。
  
  要真的能够欣赏RICHARD MILLE,关键的两个字就是"懂得"。如果你对机械腕表工艺没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就不太可能进入到欣赏RM的阶段,如同如果你是普通房车的惯用者,当然无法理解F1级别的赛车存在必要。RM在机芯上的设计与技术研发,可比拟钟表行业F1级别的概念示范,许多钟表行业惯用的思维与行事风格,在RM这里完全不存在。我这里就讲讲几个在其他品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 在RM表款中都只是寻常表现,由此可一观RM的技术地位。
  
  01
  
  功能选择器
  
  使用表冠进行调校功能的切换,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虽然不是RICHARD MILLE,但RM的确将这一功能真正落实且发扬光大。如今在RM,这个犹如汽车切换档位的概念,便成了几乎每一只表款都必备的功能。
  
  
  
  RICHARD MILLE功能选择器原理类似于汽车变速箱, 可以通过位于表冠中央的按钮选择上链(W)、空档(N)和指针调时(H)功能 。
  
  目前来说,RM早期腕表的功能选择器比较多是通过在表冠中间的按钮来进行上链、空档、调校时间,但是近几年发布的大部分腕表基本上都有一个额外的功能选择按钮,不再在表冠当中。功能选择器也是RM最基本的功能选择装置,在除了仅两针显示的腕表之外,几乎都配备此一功能。而在较为复杂的款式里,其切换装置可能高达三个功能以上,如RM 039等。
  
  
  
  RICHARD MILLE RM 039 E6-B飞行计算器飞返计时陀飞轮腕表,直径50毫米,表厚19.4毫米,五级钛合金表壳,搭载RM039手动上链陀飞轮机芯,振频3赫兹,储能70小时,时、分、小秒显示,两地时间,大日历显示,飞返计时码表,倒计时功能,功能选择器与动力储存显示,限量30只(拍摄@Kyle Kuo)。
  
  在RM 039 E6-B飞行计算飞返计时陀飞轮腕表的设计中,算是把所有能够切换按钮以及操作码表的功能给"玩"得淋漓尽致,其中包括RM表款中常见的上链、校时、空档间的常态切换设计(在RM 039腕表设计中亦为中央表冠操作),更包括了飞返计时码表、倒计时功能等。
  
  
  
  
  
  
  
  RM 039包含了世界协调时间功能、飞返计时功能、倒计时功能、功能选择器与动力储存显示。
  
  其中表壳侧边10点钟位置的按钮同时扮演了飞返计时码表的启动/停止/归零的角色,另外也可作为启动倒计时功能的操作按钮,而要切换飞返计时与倒计时功能,则需透过9点钟位置按钮操作。8点钟位置的按钮可以让码表在倒计时的模式下也能进行飞返操作。
  
  
  
  RM 039手动上链陀飞轮机芯包含了近740枚零件(摄影@丛晧日)。
  
  最后4点钟位置的按钮则是作为快调倒计时指针所用,轻按可让指针快进格跳一分钟,重按则可一次前进五分钟。所有的功能切换都可以无缝衔接。且丝滑顺畅,其实除了离合杠杆的设计巧妙之外,主要还是要靠整体机芯的组装工艺,唯有手工执行完美的机芯才能达成如此神乎其技的反覆且复杂切换。
  
  02
  
  可变惯性无卡度游丝摆轮
  
  擒纵结构里的摆轮是个奇妙的零件,透过其左右摆动的规律,加上回形摆轮游丝的收放规范,从擒纵叉送来的进出动能,将被规律化,转而有规律地推动秒针,这就是擒纵结构的基本原理与摆轮扮演的关键角色。因此为了这个重要的摆轮在摆动时幅度与频率的更精确及调校上的方便,摆轮的设计重点多半在游丝固定的方法,以及摆轮本身的外型设计。
  
  
  
  
  
  RICHARD MILLE RM 037腕表,尺寸52.63x34.4毫米,表厚13毫米,Gold Carbon TPT金碳纤维复合材质表壳,表壳中层、表冠、内表圈与指针以红金制成,黑色蓝宝石表盘中心饰以黑玛瑙,搭载CRMA1自制镂空自动上链机芯,振频4赫兹,储能50小时,可变几何结构摆陀,大日期视窗和功能选择器(摄影@Kyle Kuo)。
  
  而在摆轮设计中,运用无调校快慢针的设计,也就是游丝没有受到任何调校结构中介干扰,被称为无卡度游丝。常见的摆轮设计,使用快慢针可调整夹住游丝一端,限制或放宽游丝收放的幅度,用以微调走时快慢,但这种无卡度游丝不以这种方式进行调校,第一、可以避免快慢针带来游丝的意外错位等问题,第二、在完美的工艺制作下,透过摆轮上的补充调校,一样可以对游丝进行微调,且摆轮摆动的表现一样可以完美。
  
  
  
  RICHARD MILLE RM 65-01双秒追针自动上链计时码表,尺寸44.5x49.94毫米,厚度16.1毫米,Carbon TPT碳纤维表壳,搭载RMAC4自动上链机芯,振频5赫兹,储能60小时,日期显示,双秒追针计时码表,功能选择器,快速上链装置和可变几何结构摆陀。
  
  而无卡度游丝摆轮通常只存在于高端的手工机械腕表机芯里,主要理由可能因为具有快慢针调校装置的摆轮已为主流,生产制作批量标准化较为容易达成。因为制表工艺技术的进步,本来用来作为纯手工造成些微差异的摆轮上的摆重,也似乎因为制作更为繁复且实际作用似乎不大的情况,变得十分少见,但目前顶级的手工机械机芯里,还可以看到强调无卡度游丝摆轮的设计。
  
  
  
  补充无卡度游丝摆轮取消了快慢针微调系统,通过直接安装在摆轮上的4颗可调式小砝码,从而能更精确而稳定地调整摆轮运动的惯性。
  
  RM到现在还坚持着这种以摆轮上对称的四个砝码摆重进行惯性调整的无卡度游丝摆轮,这样的摆轮设计有着调校快慢速可更精密的优点,想必也是RM精益求精性格里面的必须,另外还有RM最强调的表款的抗震性,无卡度游丝摆轮面对外部震力,相较于传统的快慢针调校游丝摆轮,更不容易受到游丝的错位损坏。目前RM的表款机芯几乎都使用这种无卡度游丝摆轮设计。
  
  03
  
  快速上链装置
  
  机械机芯中体积最大的零件便是发条盒,这个透过连接表冠(手动上链)或者机芯摆陀(自动上链)的上链轮系进行对发条的上链(拴紧),然后释放出来的动能再透过走时轮系,再传输到擒纵结构。因此发条盒不仅仅掌控了整个动能的储蓄,也扮演着动力输出时扭力表现的关键角色。
  
  
  
  
  
  RM 65-01自动上链双秒追针计时码表历经近五年研发,是RICHARD MILLE工坊中迄今为止推出过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时计作品之一(摄影@Kyle Kuo)。
  
  在所有RM表款的上链效能体现在两个地方:快速转动的发条盒设计以及可变惯性摆陀(下一段落会说明),这个快速转动的发条盒设计在每一只RM腕表皆有配备,较小的机芯为5小时转一周(如RM 74-01自动上链陀飞轮),而RM其他机芯大部分皆为6小时转一周,这相比一般其他品牌约为7.5小时转一周的设计,传输更有效率。
  
  
  
  RM 65-01的快速旋转发条盒以6小时转动一周,可大大减少主发条粘附现象,令动力传输更有效率(摄影@Kyle Kuo)。
  
  快速旋转的发条盒设计有几个好处:发条盒内发条的周期性黏附效应将降低、代表发条动力储蓄、输出性能与规律性的Delta曲线更优秀理想,也就是发条盒整体储存与传输的性能与效能皆较高。
  
  
  
  
  
  RM 65-01搭载了RICHARD MILLE开发的首款自主专利的快速上链装置,只需在8点钟位置的按钮上按压125次,发条盒即可实现完全上链。
  
  不过如果你对RM机芯针对上链高效的这一点设计不够满意,可能可以看看RM 65-01双秒追针计时码表的快速上链按钮机制,想必可颠覆你对机械腕表上链的概念。RM 65-01双秒追针计时码表的表壳上8点钟位置有个按钮设计,当腕表处于完全无动力的状况,按压这个按钮125次即可为腕表机芯上满链。这个功能不仅绝无仅有,且针对高端腕表玩赏操作上的设计,可以说是只有RM做得出。
  
  04
  
  闭锁齿轮安全装置
  
  关于上链系统效能,RM表厂就像一个机芯实验室一样,在整个上链结构中,RM皆做出了各种增加性能的设计。其中一个与手动上链有关的设计,就是:闭锁齿轮安全装置(Safty System with Blocking Gear)。
  
  
  
  
  
  RICHARD MILLE RM 17-01手动上链陀飞轮腕表,五级钛合金表壳,尺寸40.1x48.15毫米,表厚13.08毫米,搭载RM017手动上链机芯,振频3赫兹,储能70小时,功能指示器,动力储存显示,防水50米,橡胶表带(摄影@Kyle Kuo)。
  
  机械腕表上链系统不仅要效能高,还需要考虑过度上链影响扭力与其他动能表现。而对手动上链腕表最怕佩戴者无法意识到操作表冠上链时,若此时发条已经上紧,但表冠仍然可以转动,这时稍微过度或是用力继续转表冠,发条盒内的发条将会断裂。
  
  
  
  
  
  
  
  (上图)RICHARD MILLE RM 17-02陀飞轮腕表,尺寸40.1x48.15毫米,厚度13.08毫米,TZP蓝色陶瓷表壳,搭载RM17-02手动上链机芯,振频3赫兹,储能70小时,动力储存显示和功能指示器;(下图)RICHARD MILLE RM 017陀飞轮腕表,尺寸49.8毫米x38毫米,厚度8.7毫米,TZP黑色陶瓷表壳,搭载RM017手动上链超薄陀飞轮机芯,振频3赫兹,动力储存显示和功能指示器。
  
  在RM闭锁齿轮安全装置设计中,一旦发条盒完全上紧发条,佩戴者就会在表冠上感受到一个压力终点,即表示发条已经上满,无须再转动。而与发条盒相连也有个阻挡装置,可防止表冠被转到最后一圈时的压力全部施加在发条盒上,从而保护发条盒避免过度上链的损坏危险。
  
  
  
  
  
  配备闭锁齿轮的安全装置,可以避免发条盒过度上链(摄影@Kyle Kuo)。
  
  目前这个设计仅放在RM 17、RM 17-01以及RM 17-02系列表款上,主要是因为RM 17系机芯属于薄形手动上链机芯,发条设计相较其他表款来得更细幼,更需要安全装置保护,以防意外操作造成损坏。
  
  05
  
  可变惯性摆陀
  
  然而在自动上链机芯上,过度上链情况可透过摆陀单向空档或掣停装置设计避免,但自动上链的摆陀是依照使用者的手部活动进行摆动上链,每个佩戴者的生活习性不同,对于活动力较低的使用者,有可能会有难以上满链(上链不足)的问题,但活动力更强的使用者,则会有上链过度的可能。
  
  
  
  
  
  RICHARD MILLE RM 07-01腕表,尺寸45.66x31.4毫米,表厚11.85毫米,白金表壳镶钻,搭载CRMA2自动上链镂空机芯,振频4赫兹,储能约50小时,五级钛合金底板与挢板,可变几何结构自动盘,快速旋转发条盒(摄影@Kyle Kuo)。针对这一点RM在其自动上链机芯都设置上一个常规设计:可变几何结构摆陀。透过摆陀小翼上对称的可移动砝码,来调节摆陀惯性以配合使用者的手部活动习性,让上链机制不致过度耗损或是不够灵敏。
  
  
  
  RM的可变惯性摆陀共有两种,一种如RM 07-01的2-3档位,另一种如RM 011(上图)的5-6档位。目前RM的可变惯性摆陀共有两种,一种是在如RM 07-01类腕表上采用的2-3档位的摆陀,当把两个摆重/砝码(Weights)向内靠近的时候,摆陀的惯性更大,摆动更快,上链更有效率,对于经常处于静态的佩戴者更为适用;而当把两个Weights向摆陀的外缘固定,相互远离的时候,摆陀的惯性减少,摆动的速度更慢,适用于运动更为激烈的佩戴者。
  
  
  
  
  
  可变惯性摆陀透过摆陀小翼上对称的可移动砝码,来调节摆陀惯性以配合使用者的手部活动习性,让上链机制不致过度耗损或是不够灵敏。另一种则是在RM 011手表上使用的5-6档位的摆陀,当摆陀小翼上的砝码向摆陀外缘调整时,摆陀的摆动会更快、更有效率,使机芯保持良好的上链状态,对于经常处于静态的佩戴者更为适用;反之,将小翼上的砝码向摆陀的重心内侧区域调整,摆陀的摆动幅度将变小而减低惯性,对于常处于活动激烈的佩戴者更为实用,从而降低摆陀运转,减少机芯过度上链而受损。
  
  
  
  可变惯性摆陀已经成为所有RM自制机芯的标准配备。不过这个功能在出厂时一般会被设置在惯性平均(中间)的位置,这也符合大部分佩戴者的运动需求。再针对不同客户的反馈和需要,由RM官方的制表师对该可变几何结构摆陀进行调整。
  
  06
  
  离合摆陀
  
  就像前文所言,RM设计出的常规可变惯性摆陀,是一个需要品牌制表师调整使用的设计,而用在RM 30-01表款中的离合摆陀,则有一种自动侦测的神奇功能。
  
  
  
  离合摆陀首次出现是在2011年推出的RM 030腕表上,是RICHARD MILLE研发了4年才最终推出的机制。这是一个透过自动离合轮系与扭力的侦测结构,可自动侦测摆陀即便在微幅摆动时,就能为机芯上链,且在发条完全上满链时,这个离合结构将自动脱离,让摆陀不再对机芯上链。
  
  
  
  RICHARD MILLE RM 30-01离合摆陀自动上链腕表,尺寸42x49.94毫米,厚度17.59毫米,18K红金表壳,搭载RMAR2自动上链机芯,振频4赫兹,储能55小时,双发条盒,功能选择器、动力储存指示、离合式可变几何结构摆陀。RM 30-01离合摆陀自动上链腕表的动力储存为50小时,当发条上满至50小时,离合摆陀机制启动脱离,机芯将不再上链,待动能传输减至40小时存续时,这个自动离合结构将再度接合,并开始对发条进行上链。
  
  
  
  
  
  
  
  离合式摆陀在发条上满链之后可与发条盒自动分离,动力开始耗尽并低于阈值时, 摆陀将重新自动啮合,使发条盒再度上链。透过表盘上的12点钟位置,佩戴者可以看到ON/OFF显示,得知此时表款上链结构脱离与否。不过即便加入了自动离合摆陀结构,RM30-01机芯的自动摆陀仍为可变惯性设计,且其调整位置设在摆陀的中心轴延伸下的对称弧形线,调整幅度可以更细微且精密,由此可见RM一贯对技术与性能的执着吧。
  
  0707
  
  06
  
  蝶形摆陀
  
  在自动摆陀的设计上,从可变惯性的"基础"款,到离合摆陀设计的进阶,而为网球运动员纳达尔设计的蝶形摆陀,应该可以被称为神级般的绝妙设计了。
  
  
  
  
  
  RICHARD MILLE RM 35-03 Rafael Nadal自动上链腕表,尺寸43.15x49.95毫米,厚度13.15毫米,Carbon TPT碳纤维表壳,搭载RMAL2自动上链机芯,振频4赫兹,储能55小时,五级钛合金底板和桥板,运动模式和功能选择器,双发条盒,蝶形摆陀。
  
  正面表桥看起来像是个蝴蝶翅膀一样的设计,还看不出来这款腕表有何神奇之处,其实这不过是呼应了透明表底盖下有另一只会真正展翅的蝴蝶。在网球、高尔夫球这些运动中,最关键的冲击力来自击球的瞬间,这会直接对擒纵结构及自动上链结构造成破坏,进而丧失走时精准度以及导致上链结构失灵或过度耗损。
  
  
  
  
  
  蝶形摆陀由RICHARD MILLE历时三年研发而成。
  
  透过一个按钮操作,RM 35-03的蝶式摆陀可以从一个半圆瞬时展开成为两个类梯形锁定,此时不管手腕怎么动作,摆陀都不再为机芯上链,即上链机制已被锁定。这是透过一个弧形齿条与微型弹簧结合及卫星式轮转切换的齿轮结构,按钮操作将半圆摆陀瞬间打开,锁定了上链结构停止上链,而再按一次按钮,同时将启动微型弹簧,分开两半的摆陀透过弹簧作用以及卫星齿轮系统的推动将再接合(速度比分开稍慢一秒左右),并再与上链系统连接。
  
  
  
  [img]https://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