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留学生活”重新解释晦涩枯燥的学术词汇
  • 浏览:409 评论:0 人
  •   都说“知识源于生活”
      可是
      除了苦涩难理解的学术名词外
      我怎么看不到
      难道因为我近视?
      这一次,北京新东方烤鸭君决定来点新尝试——用“留学生活”重新解释晦涩枯燥的学术词汇。
      当留学遇上各种学术定律,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蝴蝶效应
      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
      申请季的蝴蝶效应
      因为单词没背题没刷,标化成绩差只得重考标化,标化成绩没出选校没法定,选校未定essay没写,而引发的一系列申请拖延问题…
      曝光效应
      接触某事物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好感。
      选校的曝光效应
      对心仪名校了解得越深入,越心动,毕竟耳熟能详的耶鲁哈佛谁不喜欢?
      墨菲定律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与校友面试的墨菲定律
      越怕越容易出错,面试越没信心,面试可能会挂;标化心里没底,标化可能会跪;文书越读越平庸,申请可能都要凉。
      前提条件:事件概率大于零且时间够长。
      马太效应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校园交友的马太效应
      你的社交圈决定了眼界的上限和下限,抱大神大腿才能GPA 4.0啊!
      蔡氏效应
      相较于已完成的工作,人们比较容易记得未完成的事情。
      to-do-list的蔡氏效应
      工作狂们总有控制不住的完成欲:一日不解决任务,一日难解心头恨。
      罗森塔尔效应
      一旦老师对学生期望增强,学生会表现的更好。
      课上的罗森塔尔效应
      与教授互动越多,教授对你好感度越高,你越容易学好这门课。
      刺猬法则
      如果想管理好团队,领导应该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
      社团活动的刺猬法则
      社团领导与成员距离太远,就无法施加影响力;与成员距离太近又容易丧失原则,不利于社团管理。
      六度分隔理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Networking的六度分隔理论
      学校越牛,关系网越强,stalk完LinkedIn校友,感觉认识了全世界。
      狄德罗效应
      当人们拥有了一件物品后,必须不断配置与其相应的物品,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攀比的狄德罗效应
      买了名牌包,想要高档化妆品;拔草潮牌鞋,种草全套高街...莫问为何吃土,x数自在人心。
      冒名顶替症候群
      怀疑自己成就和能力不匹配,担心被他人当成骗子。
      名校的冒名顶替症候群
      莫名其妙进了学校,周围人都很强,虽然自己好像成绩也不错,却仍然感到自卑,感觉被大神笼罩。
      错误共识效应
      人们倾向性认为大多数人与自己的看法、信仰、爱好一致。
      政治正确的错误共识效应
      在学校总以为PC是王道,但它其实被很多社会人当作道德绑架、矫枉过正。
      留学为我们对学术的想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想必你一定能举一反三,想出更多脑洞清奇的解释吧!
      这是一次不正经的大胆尝试,但道理是相通的!
      如果你拥抱不同学科的跨界,也许会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有全新的启发呢!